Text by Tomi Lin 車輛提供:極速車坊Topspeed Motors / Ricalimotors
Photo by Joe 模特兒:Winnie Sun
當我們聽到Hybrid這個字的時候,腦海裡都會浮現一些特定的影像和概念。以我為例,出現的是Toyota Prius、Honda Civic Hybrid、環保人士、救世者、轉接插頭、省油、共乘車道等,這根據你所住地點,Hybrid可能含有正、負面意義。
Toyota與其他汽車製造商,多年來嘗試傳遞「買Hybrid、拯救地球」的訊息,你不必再消費那些死掉的恐龍資源(原油),可以讓這個世界更美好。這橋段聽起來不錯,但是事實擺在眼前:這對環境並不會更好,因為在鼓吹Hybrid同時,我們正消耗珍貴的金屬資源,拿來製造電池與汽車零件,且看來車主們沾沾自喜的不是愛地球,而是對外炫耀著:「我是個好傢伙」。
幾年前,我和我的朋友Shaun曾聊過,想要買一輛Prius當成通勤車,如此可省下一筆油錢,他回應我這麼一句話:「如果你去買Prius的話,我就跟你斷交!」當然,這只是一句玩笑話,但這也代表著這世上卻有一批人,對於Hybrid的存在否定和不認同。別誤會我的意思!Prius是一輛好車,但不幸地有些既有印象,的確讓部分潛力買家退縮。
我在奧迪(Audi)工作過一陣子,當時參加過一場座談,主題是為何汽車公司得打造「另類能源車」(Alternative Power)。一名受邀的主講人給了三點看法,以探討車廠推動Hybrid的理由。一是Hybrid是否有光環象徵,代表這公司有前瞻眼光與能力製造科技品?二是其他車廠們只是想讓Toyota知道,他們也能做出Hybrid?三是打造新能源車的意義何在?我想, 油電超跑 i8出現正是BMW所給的答案,代表車廠在想什麼。
BMW近年推出i-Series車款,藉此展現他們在Hybrid投注的成果。要改變遊戲規則,就是讓Hybrid不要那麼無聊、溫馴,開起來就得像一輛終極駕馭機器(The Ultimate Driving Machine)。讓BMW來闖入Hybrid領域,他們有兩座山頭得去征服,一是改變Hybrid刻板印象,二是更新外界對BMW車主的想法。
部分朋友也許同意,BMW車主無論在美國或其他國家的口碑不是很好,一些不雅字眼常和BMW連在一起,例如 D*&hbag、A%*#ole等等,當你一坐入這輛車時,類似負面評價即伴隨而來,無論你喜歡與否。我自己是BMW車主,現在我也要跟i8一樣,慢慢地改變外界印象。
外型Exterior
言歸正傳,讓我來說說i8外型的一些背景。第一眼看到時, 那還是 BMW M1 Hommage Concept的時代。仔細觀察兩車,你會發現有許多輪廓共享,當時執筆的是BMW德國設計總監Adrian Van Hooydonk,其中融入品牌標誌如雙腎水箱罩、特有的C柱線條,幾乎與水平線平行的車尾,這和i8量產版相當接近。
M1 Hommage Concept相當程度的概念沿用至i8 Concept身上,細節方面仍偏向天馬行空,譬如玻璃門跟嶄新的底盤結構,當初發表時頗為吸引人,只是到量產階段後,多少有點與現實妥協,但仍不脫其前衛新穎的造型設計。在我觀點,BMW這次做得不錯,把概念車的思維跟細節保留下來,尤其是類似魚鰭的車尾線條、雙腎水箱罩跟C柱描繪,都讓人可輕易辨識出是BMW跑車。
仔細觀察,最近推出的BMW系列,其實都有i8的DNA在其中,譬如BMW 3.0 CSL Hommage就是一例,注意看那個後葉子鈑線條,可感覺有幾分神似。我可以說,這輛跑車的造型很吸引人,尤其在我們試駕過程中,受到不少路人駐足旁觀,甚至拿出手機拍照,還有小孩子興奮的喊叫,CA Blvd團隊成員被攀談的次數不少,顯示i8很成功。
Interior
我們談談裡面吧!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乘坐其中,打開鷗翼車門就是驚喜的第一步,只是你很難優雅進出,還得小心別敲到頭,原因便是那碳纖維材料打造的底盤,這點要有心理準備。當你把自己塞到那緊湊座椅,迎接的是前衛座艙格局。混合淺金、黑和藍色的組合,搭配LCD數位螢幕,把這車打造得很未來。這套車上的i-Drive有手寫功能,讓不善操作的人節省時間。談及置物空間,我實在無話可說,如你能把自己的背包塞進來就可以偷笑!至於高爾夫球袋還是什麼乘客想擠後面,你就不要奢想了!
整體來說,當你擁有這輛車時,買到的是一種體驗(Experience),從打開門之後就是豐富的劇本和陳述浮現,BMW把汽車設計推進未來,與現有產品系列拉開差距,我想沒人會把i8錯認成另一輛車,因為那實在太特殊了!對圍觀人群而言,欣賞i8是快樂的事情,但對於在開車的人而言,卻是不太一樣。
我在市區內開了一段,跟同行試駕的夥伴Howard Yang想法一樣,那很像一輛Prius,你的脈搏不會因這種寧靜的過程而激昂,轉速、噪音得靠模擬來實現,舒適程度就跟一輛BMW相仿,但我現在說一輛15萬美金的車,並不是在討論一輛Prius。對了!順帶一提從後方觀察i8,跟Porsche 911 Carrera真有幾分神似呢!
Text by Howard Yang
和CA Blvd大陣仗一起測試BMW i8,我們從公司領車到公共道路試乘,最終停在公園景點拍照,感受到的都是注目禮。原因不外乎是其搶眼造型,很難讓人相信是一輛BMW,感覺甚至比較像是太空船,尤其行進起來如此寧靜,幾乎讓人懷疑i8有沒有輪胎,是否漂浮在空中?
當然,說穿了這還是一輛汽車,或者你可以說是油電混合跑車。低速行進就跟一輛電動車相差無幾,無聲無息穿梭街頭,直到你油門踏板下去,渾厚的引擎聲浪傳遞,方知這傢伙還有點本事,跑起來速度並不慢。我覺得外界放諸焦點在其科技感上,不如瞭解本質還是一輛跑車,BMW花費心血打造出來的作品,絕對不是一支花瓶。
端詳數據,i8內部採用一具直列三缸1.5升汽油引擎,是支撐該車為Ultimate Drivng Machine的主角,170hp/5,800rpm、320Nm/3,700rpm乍看數據不算搶眼,但別忘記全車重量只有1485公斤,官方數據零加速至60mph 只要4.4秒,極速可達155mph,應可滿足大部分的性能玩家,就算以馬力重量比計算,雖稱不上超跑也有性能鋼砲水平。在參與這場團體試車前,我和i8相處好一段時間,雖沒奔上賽道,但跑個山路、高速公路是常有的機會。以我感覺,這車開起來還是很BMW,具體而言比較類似335i,摒除其電動馬達蘊含的技術成分,你要把這車當成跑車駕馭,其實並不為過。
i8是一輛很昂貴的科技玩具無誤,但其中投注的經費和心力非筆墨可形容,它是BMW跨足油電科技的里程碑,在歷史已經劃上一筆,裡面大量採用的碳纖維材料和全新底盤,說什麼都很難把成本壓低下來,況且以扮演車子這單純角色來說,我覺得i8仍是可圈可點,對BMW開疆闢土打出「有趣」的i系列,還顧及操控本質而非向普羅大眾靠攏,我願意給予掌聲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